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展示
新闻中心

公务车、公车改革

作者:西安旅游租车包车网   发布时间:2014-12-8

  

公务车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了执行国家公务而专门配备的车辆。


公务车(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单位用车)( Official cars),包括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抢险救灾车等以及其他一些车辆。
         确定是不是属于公务车的范畴主要是看是否应用于公务需要。  
   有些政府机和事业单位的车辆虽然具有公务车的特征,但是有时用于私事,这种情况应排除在公务车范围之外。公务车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为了保证某些公务的顺利开展,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比如:消防车、救护车在执行公务时可以闯红灯等。

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只有公务用车

公车改革终于从“雷声大”走向“雨点大”了。壮士断腕也好,背水一战也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姿态与决心,显然也普适于车改进程。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不准违规配备公车”;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关于公务用车的要求是,“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态度有了,路径有了,剩下就是从顶层设计走向改革现实了。
车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无须赘言。在三公经费方面,公车支出一直是占最大的比例。比如2011年中央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叶青大致算了算,车改结束后,每年或可节约1000亿元。2013年11月,中纪委“晒”出了2013年以来各地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成绩单”:截至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14839起,其中,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案件数量为4851件,占比接近1/3,居各类问题之首。
一句话,把钱省到实处,把权限在明处,这才是车改的硬道理。
眼下而言,亟待解决的是四个问题:一是车改如果货币化,是制度创新还是福利“创薪”?标准高了,财政还是冤大头;标准低了,下基层就没了积极性。平衡好一个“度”,确非易事。二是公车拍卖,会否造成新一轮国资流失?如果拍卖程序夹杂“暗箱”成分,不仅公开透明成问题,低价贱卖可能成为新的权力寻租把戏。三是车改最怕阳奉阴违,政府的公车少了,企业的公车会不会多起来?事实上,一些职能部门或领导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车辆也不是个例。“挂的是民牌,登记在企业,检查一来就收起来,检查一走就开出来。” 制度需要对李代桃僵的车改现实,保持足够的警惕。四是车改之后,司机去哪儿?驾驶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历史问题不能总是“历史”解决,专业“车队”究竟该不该存在,总要有个标准的说法。